检察新闻
检察要闻
图片新闻
公示公告
关注微信公众号
检察要闻

刊发丨《方圆》:这处没有硝烟的战场,传续永不消逝的革命电波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9日

修缮后的河南省洛阳市上徐马交通站环境整洁,还新增了配套设施。(摄影:李佳蓓)


本文为《方圆》杂志原创稿件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抗日战争时期

河南省洛阳市诸葛镇上徐马村

曾是没有硝烟的战场

共产党员徐恩广在这里设立了地下交通站

上徐马村红色交通站也迅速成为

豫西特委革命事业发展的战斗堡垒

……

但在2021年7月

一场特大暴雨过后

交通站遗址的房屋和墙体大面积倒塌

面临全部垮塌的风险



深山里的红色交通站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8年秋,中共豫西特委(即中共河南省委)派年仅19岁的共产党员徐恩广回乡办学校担任校长,并以此为掩护在上徐马村设立地下交通站。交通站共有9间房屋,徐恩广和妻女住在刚进大门的前厅,两门边的7间厢房是徐恩广和同志们办公的地方,后厅用于开会和印刷报刊。


徐恩广将红色思想带进了村子后,村民们也纷纷加入支持抗日的队伍。在学校里,徐恩广共发展了11名党员,将他们分成了教师组、农民组、学生组。徐恩广秘密组织大家学习党的理论知识,阅读红色刊物和读本,当时的读本是白棉纸油印的,印刷和装订都很粗糙,却蕴含着革命的真理。党员们的思想觉悟提高得很快,上徐马村红色交通站迅速成为豫西特委革命事业发展的战斗堡垒。


上徐马交通站承担的任务很重,根据秘密工作的规定,从上级发来的文件、信函、转来的报纸杂志等,都是先由徐恩广分拣,然后由交通员送到各个联络点,并亲手送给需要联系的人。为了防止目标明显,一般送文件的都是十来岁的小交通员。孩子们的意志十分坚强,无论白天还是晚上只要有任务,他们都会立刻出发,有时路途遥远需要翻山越岭,有时则需要星夜兼程。


1939年秋,革命形势严峻,洛阳地区许多党组织都遭到破坏,不少党内领导同志来到上徐马村交通站隐蔽,交通站又承担起护送革命干部的任务。


徐恩广的侄子徐群立曾听父亲讲起过交通站内收容共产党员的情景:“那时候家里人只要看到墙上挂满了枪,就知道是有共产党员同志过来了,村民们拿出平时舍不得吃的食物热情招待他们。”


徐恩广的母亲常说:“自家人平时必须吃‘黑馍馍’,‘白馍馍’要留给共产党(员)吃。”在那个年代,“白馍馍”是稀罕的食物,只有富裕的人家才吃得起。


由于地下交通站地处深山沟壑,在不通公路的年代隐蔽性极强,也给开展地下工作带来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交通站的联络工作从未出错。1942年冬,按照上级党组织指示,上徐马村党组织暂停活动,交通站也随之完成了它的使命。


红色交通站焕发生机


如今,当年的交通站依然基本上保留原来的模样,承载着那段红色记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处红色抗战遗址面临着现实困境。2025年1月,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检察院(下称洛阳高新区检察院)“益护万安”公益诉讼团队在履行公益诉讼职责中发现,上徐马村红色交通站在被确定为洛阳市红色教育基地后,因保护不到位,存在破损,房屋、墙面倒塌的情况,尤其是2021年7月一场特大暴雨过后,房屋和墙体大面积倒塌,面临全部垮塌的风险,基本丧失了红色教育基地的功能。


得到该线索后,“益护万安”公益诉讼团队检察官十分重视。2025年3月,高新区检察院以行政公益诉讼立案。“交通站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意义十分重大,不能让它面临灭失的风险。”洛阳高新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主任、此案承办检察官郭阳说。


检察官们前往实地进行调查走访,发现交通站的房屋部分构造还是采用土坯的形式,房屋和墙体有倒塌现象,保护迫在眉睫。洛阳高新区检察院与相关行政机关召开了座谈会,监督其对红色资源保护予以高度重视,也取得了当地相关部门的支持。


2025年4月1日,检察机关向相关部门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其积极履行红色资源的保护和管理责任,开展上徐马村红色交通站抢救保护工作,全面开展监督检查,强化监督管理,依法整治红色交通站存在的问题。5月8日,相关部门回函表示已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拨付专项资金对交通站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并发动镇政府走访返乡爱心人士、爱心企业募捐资金,弥补资金缺口。整改工作很快开始进行,当地选取了有资质的专业队伍进行施工,重点对破损的房屋进行了修缮,对倒塌的墙体进行了重新垒砌,使其达到安全标准;此外,对交通站周围的杂物进行彻底清理,平整地面,并安排人员进行日常的清洁和管理,让交通站内外环境变得整洁庄严。修缮后的上徐马交通站新增了党员宣誓墙、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增设相关宣传展板30余块,邀请红色继承人担任义务讲解员,还配备了文保员和义务宣讲员。


上徐马交通站展柜中摆放着发报机、枪支等抗战时期的老物件。(摄影:方圆记者 陈星岚)


2025年7月,《方圆》记者在洛阳高新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检察官的带领下来到了交通站,探访那段红色岁月留下的痕迹。


经修缮,原先徐恩广居住的房间已经成了一个小型展厅,红色传承人徐群立向《方圆》记者介绍玻璃展柜内摆放的物件,有发报机、油灯、枪支等物品,这些都是他家中或附近村民捐赠的,都是当年的共产党人使用过的物品。


徐群立指着展厅内悬挂的一张照片自豪地说:“这就是我伯父徐恩广。”照片上的男子看上去十分年轻,目光坚毅地看向前方。徐群立告诉《方圆》记者:“当年地下交通站的使命完成后,伯父徐恩广化名王克到延安学习。伯父一心扑在抗日事业上,几次途经家门前都没能回家。1946年在苏北盐城伍佑战役中,伯父奋不顾身英勇杀敌,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7岁。得知伯父去世的消息后,为怕老人伤心,家人向徐恩广母亲隐瞒了3年,后来徐家老母亲还是得知了这个消息,十分悲痛,一夜之间双目失明……”


如今,整个交通站的地面都重新铺设了路砖,后院的两个靠崖式窑洞也已经翻新。徐群立告诉《方圆》记者:“窑洞背靠大山,土窑外部侧面架有长梯,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可以直接爬上长梯隐匿深山撤退。”修复好的廊柱上,可以看到当年交通员留下的暗码。新增的互动展区里,来访者能模拟解码“鸡毛信”。保护完成后,将会有更多的人来这里参观,铭记那段历史。


随后,《方圆》记者来到了距离交通站仅有一墙之隔的学校旧址。当年的学生宿舍、教职工宿舍依旧依稀可辨,土墙瓦房还在,党小组开会的地下窑洞也还在。地下窑洞,从地面上看不起眼,却向下挖得很深,可以容纳十几个人。徐群立介绍说:“那时,共产党人遇到有不适宜公开的秘密工作时,就会在地下窑洞开会,窑洞外还特意挖出‘窗口’,便于观察外面的情况。”


推动多处抗战遗址的保护工作


以办理此案为契机,洛阳高新区检察院“益护万安”公益诉讼团队围绕危害革命文物安全、妨害文物管理等问题开展了“红色印记”专项监督活动。通过对辖区内红色文物进行调查走访,检察官发现辖区内多处红色文物存在专职人员配备不足、周边环境差、部分建筑损毁等管理保护不到位的情形,影响了红色资源作用的发挥。


距离红色交通站不远的诸葛镇梁村梁氏家庙(祠堂),是中共豫西特委(省委)梁村旧址所在地,也是上徐马村红色交通站的上级。当时选址在这里也是因为这里位置偏僻、安全,且周边地区有一定政治和群众基础。1938年8月至1940年12月期间,该地作为中共豫西特委、中共洛阳中心县委驻地,领导豫西地区抗日斗争。


中共豫西特委的党员们不仅在此召开秘密会议,还在此研讨地下刊物《前锋报》的刊登内容。当年《前锋报》的印刷厂就在梁村小学内,同志们白天上课,晚上就在9平方米的阁楼内通宵达旦地刻板印刷。阁楼结构特别,为双层空心墙,墙上有小洞,印刷后产生的废蜡纸、油墨焚烧后被投入夹层,不会留下半点痕迹。《前锋报》刊登的重要文章有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中共党史》等,指引了豫西人民如火如荼的抗日斗争。


“我娘加入了妇救会(妇女救国联合会),俺爹拿枪上战场。姐姐给同志洗衣裳,我替同志们来站岗。 ”这是当时在孩子们中流传的童谣,当年不少梁村村民都来学校上过学,听着老师们讲救国之理,在老师们的鼓舞下,十里八乡不少年轻人毅然决然奔赴抗日救亡的战场。


随着豫西地区的党组织机构的不断健全,力量日益壮大,一些民间文艺演出团体开始热心宣传抗日救亡,“偃师老太婆剧团”就是其中之一,剧团中的演员大多是五六十岁的农妇,地下党员亲自为剧团编写剧本,指导他们演出。当时演出的节目有歌曲《义勇军进行曲》、话剧《除汉奸》等,激发了民众爱国救国的情怀。


如今,中共豫西特委(省委)梁村旧址纪念馆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教育基地。检察官通过走访调查发现,目前教育基地由于缺乏管理、年久失修等问题,其结构安全和整体风貌受到影响,部分房屋和墙体倒塌,亟待修缮,红色教育资源保护措施缺失;位于伊滨区寇店镇五龙村的“马窑党员干部培训班旧址”,由于窑洞设施年久失修等自然因素影响,窑洞有损坏情况,遍地杂草丛生,且配套设施不完善,无固定讲解员。此外,辖区内不少抗战纪念馆馆内展示内容单薄,场馆缺乏系统的红色历史脉络梳理,对革命事件、英雄事迹的讲述不够深入,未能全面展现红色文化内涵等情况。


基于发现的辖区内多处红色资源存在的各类管理保护不到位的情形,洛阳高新区检察院在2025年7月制发了社会治理检察建议,督促相关部门进行全面排查整改,丰富纪念馆展陈内容,创新展示形式,强化教育功能。纪念馆内部的陈列、物件的摆放依照当时的历史背景还原,并邀请专门单位指导确定革命故事的真实性。检察建议发出后,促成了全区8处革命旧址保护与升级。


“今后检察机关将督促相关部门认识到红色资源作为一种承载革命史、奋斗史、英雄史的重要性,确保做到问题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郭阳说。下一步,检察机关将关注辖区内抗战烈士保护情况,将监督烈士亲属抚恤金相关政策的落实,跟进烈士墓修缮保护工作。



(本文有删减,更多内容请关注《方圆》9月上期)


本文杂志原标题:《地下交通站传送革命“电波”



编辑丨黄莎 王丽 设计丨刘岩
记者丨陈星岚  
通讯员周晓东 李佳蓓

《方圆》杂志是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检察日报社主办的法治新闻期刊。杂志以法治为观察视角,密切关注影响中国法治进程的重要人物、观点、事件,努力开拓新闻视野,传播法治新文化。




来源:方圆杂志